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闪电交易(Flash Trade)颁发了禁止令,并审查“资金暗池”(Dark Pools)和高频交易(High Flash Trade)。我们怎么展望程序化交易发展之路?要了解程序化交易(Programming Trade)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不然也无法把握它发展的脉络。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中的ETF交易(Exchange Traded Fund),当时如果用人工进行一揽子股票的买卖必然会耗时又耗力,即便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交易员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交易。于是人们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和编程技术把事先编译好的交易指令传送到交易场所内的服务器,实现在极短的时间甚至是几毫秒内交易数百万手的头寸。所以,程序化交易诞生之初就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有不解之缘。
此外,交易成本中的“冲击成本”是大规模资金运作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当巨量资金在同一时间段内、在同一只股票上交易大规模时,由于流动性和其它因素,往往不可避免抬高或者打压价格,从而形成一定的“冲击成本”。“冲击成本”对散户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但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主力资金在吸筹期间产生“冲击成本”会大幅抬高建仓成本,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建仓目标,在散筹期间产生“冲击成本”会使利润大幅缩水,严重时无法派发掉手中筹码。程序化交易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有重要作用,它把大规模资金进行拆分甚至化整为零,在极快的速度下增加交易次数,可以不着痕迹的完成建仓和散筹操作,同时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程序化交易在快速交易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更快速的交易通道和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产生,逐渐形成了形成高频交易HFT(High Flash Trade)技术,有些机构投资者像高盛、对冲基金Citadel,D.E.Shaw以及文艺复兴科技等利用交易商提供给他们的其它投资者的交易信息,在领先公开市场投资者几毫秒的时间内,用“兴趣指标”测试交易可能,并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发出交易指令到交易场所内的服务器上,可以说,高盛的上半年的高额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高频交易。
在套利交易方面程序化交易也有很强的应用,把金融工程复杂的数学模型编入程序,在各个市场中捕捉瞬间即逝的交易机会,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使得复杂的跨市、跨期、跨品种套利变得简单易行。比较著名的例子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他集中了大量的金融人才,俗称宽客(Quant),甚至是诺贝尔经济学讲获得者,他们制定了非常复杂的金融数理模型并依此编制出复杂的程序。虽然最后LTCM因为金融危机而破产,但其前期获得的巨大成功也值得学习与借鉴。
不可否认,程序化交易存在一些问题:它加大了市场不公平度,大机构的交易技术越来强并完全可以利用系统优势获得高额收益,而中小投资者沦为市场交易中的弱势群体;此外,如果市场中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同质化程度很高,一旦在行情中同时发出大量信号,交易量就会急剧放大,会加剧市场的波动,但程序化交易在很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能帮助交易者养成好的交易习惯,克服在交易过程中的产生的恐惧、贪婪、侥幸心理,虽然市场存在天然的“免疫力”,但我们需要一套交易系统来复制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