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高频交易:在争议中前行
千分之十三秒能做什么?你还来不及眨一次眼睛,但对于高频交易员而言,足够在股票市场完成一次交易。到底什么是高频交易?简单来说,投资者买某一只股票的时候输入买入指令,这个指令被传达到几个股票交易所所需的时间有细微差别。正是利用这一时间差,高频交易员就能获取投资者的交易计划,并抢在投资者几毫秒,甚至几纳秒前买入这只股票,然后再将这一股票加价卖给投资者。本书详细解析了这一全球金融市场中鲜有人知的内幕,并对当今世界快速演变的金融工具进行反思。
巴曙松
近年来,关于高频交易、闪电交易、暗池等新的金融市场技术手段,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支持这些新技术的人认为,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流动性,并因此优化了价格发现机制,也促进了交易中心之间的竞争,鼓励交易所在机制、技术和服务等领域进行创新。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破坏了市场的公正性,使部分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失,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证券市场的面貌,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股票交易量爆炸性增长,股票订单数量几何级数扩增,市场风险惊人上升,传统的职业交易专家角色迅速衰落。
本书中描写了大量关于高频交易技术优劣的争论,而且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本书中的偏向是十分明显的,就是倾向于站在对高频交易进行批评的角度,认为新技术成了华尔街恶棍们打劫投资者的帮凶。
为了平衡读者在阅读完本书之后可能受到的作者对高频交易负面观点的影响,我需要指出的是,从金融市场发展的角度看,真实的市场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不堪。
高科技应用的背后是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历史演变看,传统交易所面对新兴交易所的来势汹汹,除了通过兼并收购来维护地位之外,对新技术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环境提出指责也是惯用的手法。
应该说,交易所之间竞争格局的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可能是有好处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科技进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供产品革新。许多研究都表明,交易所之间的竞争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提高流动性,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地增加交易量和降低融资成本。有研究表明,如果交易成本降低10%,那么交易量就会提高8%,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就会降低1.5%。此外,竞争还可以减少买卖价差。虽然作者对高频交易持明显的批评态度,但他自己在书中也提到了买卖价差从人工时代的1/16美分下降到了高频交易时代的1/100美分。
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当然可以通过书中对高频交易的生动描写而增进对这种广受争议的交易形式的了解,也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这种交易形式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也需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变化趋势。
中国与美国的交易所体系和规则存在许多不同,目前来看并不存在上述业务的发展空间,但是未来交易市场的高科技化是难以阻挡的大趋势,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市场利益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把促进市场效率和市场公正的平衡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不仅仅是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浏览一些关于高频交易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将高频交易和投资者所熟悉的短线交易对比,用通俗一点的描述来说,这就如同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差异——经典力学是对宏观物体和低速物体进行的力学研究,而量子力学是对微观物体和高速物体的力学研究。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研究中,短线交易的研究对象通常是每个周期的成交价格,这个周期最短可以达到6秒。而本书中描述的高频交易的研究对象则是每笔订单在6秒的短线周期内可以发生多达上百笔订单交易,而最终得到的成交价只是最后一笔订单成交的价格。书中讲道,交易所保留数据的频度是秒,而市场中高频交易主体的数据频度是纳秒级,1秒=10亿纳秒,相差如此悬殊,自然产生了对现有市场结构的冲击。
具体来说,高频交易,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专业交易公司等利用高速计算机进行程序化证券交易的投资策略的总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流动性回扣交易(Liquidity Rebate Trading)、猎物算法交易(Predatory Algorithmic Trading)、自动做市商交易(Automated Market Maker Trading,AMMs)、闪电订单(Flash Order)和暗池(Dark Pool)等。
本书通过对高频交易的形象描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前证券市场交易的微观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为我们研究、观察全球证券市场运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文章节选自本书序言,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