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沪深股市的大牛市就像悄然到来的春天,不经意间就万花吐艳,满园青翠了。回头看,两个月之前的2月9日沪指登上3095.12点,很多投资人对这轮行情的估计还不敢太乐观,还在担心经济下行恐将拖累股市跌破3000点。但就在两个月内,大量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经济恢复的信心显著增强;股市被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一只无形之手托举之下,投资热情被充分点燃,沪指站上了被不少论者视之为畏途的4000点。
然而,要是把视线再放长远点,拉回到去年3月10日,就能更深切地感悟沪深股市这一年间的巨变。那时上证指数[1.94%]徘徊在2000点上下,持续的拉锯战,不仅消磨了投资者的信心,似乎也逐渐使股市走向边缘化,几乎击碎了牛市的所有梦想。已成惊弓之鸟的投资人像逃离陷阱一样,纷纷逃离股市。
现在琢磨起来,那时应该正是如今这轮大牛行情的孕育点。那么,在这种市况巨变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经济背景和逻辑?据笔者的分析和梳理,促成这场巨变的大致有四大深层成因。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逻辑,开启了对股市的新认识和新定位。
笔者以为,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赋予资本市场更大的资源配置自主权。只要资本市场充满巨大的活力,能够有效地配置资金资源。通过资本市场筹融资的渠道,创新企业能筹集到宝贵的发展资金,能加快创新的速度和步伐,吸纳更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通过资本市场的筹融资的渠道,国有大型企业能实现顺利转型,能加快中国智造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保障就业体系的相对稳定;通过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资金流动,地方政府的数十万亿债务存量,就能获得盘活的交易渠道。
站在这个全新的高度,再来看资本市场应该担当的历史使命,就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说过去大大小小的企业都依靠银行,因为只有银行才能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并提供给企业作为发展的资本,那么如果建立了强大的资本市场来配置资源,则可以减少银行这个相对低效的资金聚集环节,而让投资者的资金和需要发展资金的企业直接在资本市场对接,从而更加有效率地推动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判断,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认识和新自信。
习总书记早些时候在本年度的博鳌论坛上表示,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只要从新常态下的增长角度来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新亮点。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而当前的政策都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将由此获得质量和效益的优势,这自然为上市公司的经营创造了有利环境。
笔者觉得,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增长率更多是数量型指标,能灵敏地反映经济现象中数量上的变动,但却不能很好反应变化的内在品质,更难以恰当度量经济增长的质量。事实上,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增长,不仅改变着中国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将改变中国经济的内在结构和品质。而衡量经济发展的品质,比衡量经济的增速更重要。由此观之,构建品质型经济增长,是从源头赋予经济发展的长效活力。尤其当把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被大大激发了出来,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和智力因素显著增强,创造发明和专利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有这些变化,都在从本质上改变经济品质,引发经济结构上以科技元素为核心的全面重构,经济中的活力和变数因子显著增加。
第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带来的历史观,支撑了中国经济进化的新逻辑和新走向。
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点,选定在1978年这个改革开放元年,那么,中国经济进化的逻辑,就隐含在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中,经济从零起点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最为迫切的农产品[1.57%资金 研报]数量增长起步,到工业制成品的生产繁荣,再到形成出口竞争力,经济增长走过了一条从数量到品质的发展之路。而从历史的长周期来看,即使当前经济面临下行的困难,但经济运行尚在合理区间。今年是经济转型最为关键的一年,只要经济年增长能在7%左右的区域平滑运行,即使偶尔低于7%的警示线,只要不偏离平衡位置太远,持续时间不逾三个月,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完全有保障。
第四,经济发展中新因素的活跃,催生了我国经济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由于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新业态勃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这改变的不仅是产业销售体系,还包括整个生产、流通、融资与交付体系。网络平台对接全球研发资源促进产品创新,从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型,正在开启工业互联网时代。
总之,站上4000点的股市,呈现出了超越经济现实,摆脱经济短期羁绊,走出一条聚集社会资本引领经济发展超常规路子的新可能性。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