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探索者都要处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投资界尤其如此。张自力,这位曾经的全美华人金融学会18届主席,携带着复杂性量化投资重器,在对全球各类资产进行了16年探索后,回国实践A股市场投资,显然也面临着如何让最前沿的科学方法在A股市场“接地气”的问题。
张自力自己也坦承,其对A股确实还在适应当中。2013年10月,在美国成长基金刚刚建仓完毕即取得6%收益率的时候,竟然遭遇投资者的大额赎回,基金规模从5个亿元缩减到不到1亿元。他在不久后的微信里写道:“嗟乎!无论从技术、基本面、估值还是长期回报而言,均印证美股乃国人海外投资之第一选择。呼吁至今,直如这长夜漫漫,孤身在龙之苍茫大地无回响。嗟兮!”中国A股市场长期存在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机会的偏差,令他感慨不已。
显而易见,在弱有效的中国股市中,以后知后觉为特点的量化投资,正面临着由市场规律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策略及风险测量有效性的考验。即便是量化分析中最基础的数据源,都一直受A股信息披露和参与主体行为模式的制约。
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量化投资在中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及百花齐放的可能,张自力这种基于复杂性科学研发的非线性量化方法也确有其捕捉市场超额收益的独到之处。但具体到现阶段的中国A股,这种方法能否迅速捕捉到A股独特规律并得以持续实现,最终还需市场及业绩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