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16”事件的发生,有业内人士担心量化投资会因此受到冲击。但本人的观点恰恰相反,“8.16”事件对于量化投资在中国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实际上,在8月30日证监会发布的《光大证券异常交易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中,证监会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官方态度: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要高度重视对新型交易方式、量化交易软件和信息技术系统的管理,确保风险可测、可控。在创新业务中要平衡处理好交易效率和交易安全的关系,兴利除弊,防范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证券期货交易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线监管,完善有关规则制度和应急处理机制,切实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
其实在“8.16”事件中,光大证券所犯下的错误是很低级的。根据证监会的调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自营业务使用的策略交易系统,包括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均存在严重的程序设计错误。其中,订单生成系统中ETF套利模块的“重下”功能(用于未成交股票的重新申报),在设计时错误地将“买入个股函数”写成“买入ETF一篮子股票函数”。而且该交易系统于7月29日实盘运行,至8月16日发生异常时实际运行不足15个交易日,“重下”功能从未实盘启用,严重的程序错误未被发现。而订单执行系统错误地将市价委托订单的股票买入价格默认为“0”,系统对市价委托订单是否超出账户授信额度不能进行正确校验。并且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长期没有纳入公司的风控体系,技术系统和交易控制缺乏有效管理。此外根据交易软件提供商铭创科技所言,是应光大证券的要求将交易系统中的风控模块去掉,而改放在策略层面来检查风控。可见,只要切实做好风控工作,严格新技术、新策略的上线流程,在交易系统上线之前,做好严格的测试,各种情景模拟和压力测试,那么,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本人丝毫都不怀疑量化投资会在中国市场得到普及,但如何让量化投资在中国市场规范发展却是管理层必须正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其一,对于高频交易,既要允许其存在与发展,又要加强监管甚至加以限制。高频交易通过借助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程序运算,在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秒内自动完成大量订单,从极小的价格波动区间中获得利润。但其蕴藏的市场风险也是巨大的。所以美国SEC于2009年全面禁止了高频交易大类中的“闪电指令交易”,近年来针对极具争议性的、通过将交易系统设置在某个交易所的数据中心以缩短交易指令向交易商传递的执行滞纳的“联置”交易形式也从未停止过调查和监管。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必要学习与借鉴美国的做法。
其次是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制度。比如建立“熔断机制”,以及对给市场带来重大影响的乌龙指交易予以取消的制度。在这方面美国股市同样有着完善的做法。如2010年5月6日,美股一名交易员在卖出股票时误将1600万美元打成160亿美元,导致道琼斯指数出现近千点的“闪电暴跌”。当天美股收盘后,纳斯达克运营部门宣布,在当天下午2时40分至3时之间执行、股价波幅较2时40分或之前最后一笔交易的报价超过60%的交易指令全部取消。为避免类似事故重演,美国证交会于2010年6月更新“熔断机制”。根据该机制,价格不低于1美元的股票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如果在5分钟内波幅达到或超过30%,将被暂停交易;价格低于1美元的证券如果在5分钟内波幅达到或超过50%,将被暂停交易。当然,由于我国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因此这就需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熔断机制”。
其三,建立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确保“乌龙指”事件的肇事者及其机构不得从“乌龙指”及其相关事件中获得利益。在这方面美国市场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如2010年4月高盛发生权证 “乌龙”事件,导致结算价格与理论价值相差百倍,权证价格急速飙升,高盛后来回购权证,回购价为这4只权证的净购买价格总值的110%,同时,每位参与回购的权证持有人将获得5000元的一次性补偿费。按照这一方案,投资者的成本基本都能得以回收。